• 国家重点学科
      • 一、国家重点学科--采矿工程
             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1950年就有首届毕业生,“东工五四煤”毕业生享誉全国,其中有三位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学科1981和1984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2、2007年连续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特聘教授岗位,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建有“采矿工程”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矿业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近年来,采矿工程学科瞄准国际采矿科学发展前沿、跟踪国际现代采矿技术发展趋势,根据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的要求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围绕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与利用的重大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开发,形成了安全、高效、低贫损采矿技术、岩石破裂与失稳控制、矿业决策与优化、矿业废渣综合利用与矿山环境改善、3S技术与数字矿山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要研究领域。
             围绕资源开发国际化、生态化、信息化战略主题,采矿工程学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在发改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中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承担国家级攻关项目6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国家合作项目5项;获国家专利14项、产业化转化或应用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3个;科研成果走向国际化,高效安全开采新技术已在赞比亚Chimbishi铜矿中应用。目前,该学科在放矿理论与应用、矿业信息与决策、数字矿山、岩石破裂与失稳控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加工工程
             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创建于1949年,是我国第一个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点,1951年就有首届本科毕业生。1981年和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继批准本学科点的硕士学科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同采矿工程与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联合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和“矿业工程”工程硕士点,2005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辽宁省重点学科。目前本学科还设有辽宁省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沈阳市非金属矿高效加工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半个世纪来,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生1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本科生3000余人,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等一大批杰出的选矿工作者和厂矿企业负责人。
             近五年以来,本学科点承担了国家“973”项目2项,“863”项目1项,科技攻关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市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12项,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4项,获国家专利10项,发表专著6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研制的硫酸钙晶须、纳米碳酸钙、脉冲振动磁场磁选柱、数字脉冲脱磁器、强磁辊等产品和设备已实现了产业化。
             目前本学科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建成了矿物加工分析检测、综合分选、非金属矿深加工、资源微生物技术、过程设计与柱分选等实验室,形成了矿物材料高效加工与利用、矿产资源的高效与生态化利用、贫杂矿产资源选矿关键技术等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