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纪人才

      • 一、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杨天鸿教授

           杨天鸿,1968年出生,辽宁抚顺人,教授,博士导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水文地质专业,1998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安全科学技术硕士毕业,2001年东北大学工程力学博士毕业。东北大学辽宁省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辽宁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曾到香港大学、西澳大学访问交流。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领域为矿山采动岩体渗流力学机理及工程应用,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岩体渗流-损伤耦合机理及数值模型方面形成了有创新性的见解;在工程实践与应用方面,参加了多项有关现场地下及边坡围岩稳定性研究方面的科研项目;在实验研究方面,在香港大学开展有关岩石破坏声发射规律的实验研究和目前正在开展的渗流耦合模型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力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Int. J. Rock Mech. & Min. Sci.》、《Rock Mech. Rock Eng.》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14篇,ISTP检索16篇,EI检索55篇。论文他引300余篇次,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
         


        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印万忠教授

           印万忠,男,1970年6月生,浙江省临安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冶金工程专业博士后,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矿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金属学会选矿专业委员会粉体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硅酸盐学会非金属矿专业委员会委员,《冶金行业专家信息库》专家,《有色矿冶》特邀编委,《矿业快报》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无机盐协会第一届钙镁分会行业专家组专家,国家“863”、“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第三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东北大学“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从事矿物材料、矿物浮选理论和贵金属选冶等研究工作。承担负责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国家科技攻关,国家“973”项目,国际合作,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曾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原中国有色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省部级科技成果及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多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朱万成教授
           朱万成,1974年2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曾四次应邀赴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2004年—2006年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中国岩石 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和该学会下属的“岩石破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岩体物理与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委员。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了第六届辽宁青年科技奖,并被遴选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金奖),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百人层次),2009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二等奖)和应用类项目资助,2010年被评选为第七届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得沈阳市“五四奖章”。
           一直从事静态和动态载荷下岩石类介质损伤与断裂过程、岩石力学中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的研究,已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参加完成的项目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1项。
          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工程力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33篇被SCI收录(19篇为第一作者),91篇被EI收录,30篇被ISTP收录,发表的论著被他人引用1200余篇次,其中SCI和ISTP收录的引用达70余篇次。


        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李元辉教授
          李元辉,1968年5月生,山东莱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8月-2001年9月赴日本关西大学校土木系进修学习;2006年10-11月赴加拿大Laurentian大学MIRARCO矿业中心合作研究;2009年11-12月赴南非联邦科学院(CSIR)学术交流。现任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专家、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委员会委员。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
           研究方向为矿床开采理论与深部地压控制技术,主讲“金属矿床地下开采”、“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近年来,围绕复杂难采金属矿床以及深部金属矿床开采工艺与地压控制技术问题,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专题课题《采场地压和井下灾害智能监测与预报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岩爆孕育过程中的应力迁移及其微震活动性》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参加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新城金矿复杂条件矿床采矿方法研究》、十五攻关项目《大间距集中化无底柱采矿新工艺研究》及国际合作项目《赞比亚Chambishi铜矿难采矿体高效采矿方法研究》等科研项目,目前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深部金属矿床开采过程智能实时监测及控制技术》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部采场地压与微震活动性时空演化关系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8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