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出青年
      • 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唐春安教授

        唐春安,1958年生,湖南黔阳人,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主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杂志编委。 曾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多次应邀学术访问加拿大、英国、瑞典、美国、日本、瑞士、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曾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青年五四奖章、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辽宁省第四批省级优秀专家。

        主要从事岩石破坏机理及其岩石工程灾害分析、监测预警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矿震、地表沉陷以及岩石工程结构或边坡稳定性分析等。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级基础性研究课题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采动煤岩地质环境劣化诱发矿山动力灾害机理研究”和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岩爆机理及其预测与防治”等各1项,研究成果分别在“淮南矿业集团瓦斯突出监测预警”、“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工程(世界第一高坝)左岸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与监测预警”和“锦屏二级水电工程(世界最大规模深埋隧洞群)岩爆监测预警”等10余个典型或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次。近年来,在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70多篇(其中SCI收录108篇,EI收录290多篇。国内外“他人引用”达4500多次)。出版《Rock Failure Mechanism》、《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灾变》、《岩石破裂过程数值试验》等学术专著六部。


        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冯夏庭教授

        冯夏庭,1964年生,安徽潜山人,博士生导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和当选主席、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合作计划DECOVALEX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 人计划”入选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alytic and Numer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和《Geomechanics and Tunnelling》编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曾任南非金山大学Senior Research officer、日本资源环境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ITIT特别研究员等职。

        冯夏庭教授主要从事岩石破裂机理、模型和分析理论研究,提出了岩石力学智能分析方法,并逐渐建立了理论体系。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40余项。获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发表学术论文贰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200余篇、ISTP收录近50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3部,主编论文集2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


        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朱万成教授

        朱万成,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获得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2006年被聘为教授,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助理,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进行博士后访问,在德国波鸿大学做洪堡学者, 期间曾受到德国总统的接见。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得了辽宁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百人层次),同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二等奖)和应用类项目资助,2010年被评选为第七届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得沈阳市五四奖章,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被评为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和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同年被补选为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

        现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理事和该学会下属的“岩石破碎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国际杂志副主编,兼任国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矿业科学学报》和《金属矿山》杂志的编委。

        主要从事岩石损伤与破坏过程及其诱发矿山动力灾害的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以岩体损伤为主线,提出了岩石类介质参数及损伤的表征方法,构建了多场(热流固)耦合和多应变率下岩石损伤与破裂的本构关系,揭示了“三高一扰动”下岩石的损伤与破裂机理,初步建立了现场监测与损伤力学模拟相结合的致灾过程分析方法,并付诸工程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250余篇论文(其中有67篇被SCI收录,其中37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169篇被EI收录,37篇被ISTP收录),论文最高影响因子(2016)为4.783。论著被他引4700余篇次,其中被SCI收录的他引为576篇次,单篇最高SCI他引次数为48次,CPCI-S收录的他引有111篇次。引文期刊有145种,最高影响因子(2016,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为17.383。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16项(近五年为5项,其中一项排名为第一),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两项排名第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4项(其中三项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