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校友
      • 梁思成

        1901-1972,生于日本东京,祖籍广东新会。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28年应张学良校长聘请,到东北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建筑系,亲任主任、教授。解放后,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历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1972年1月9日于北京病逝。

        马在田

        1930-2011,辽宁法库人。1950-1952年就读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195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1985年起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任教授至今,上海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胜利油田的早期开发者,是我国运用人工地震方法寻找大油田的知名专家。在发展反射地震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做出了独创性贡献。在地震偏移成像方法方面取得有国际影响的成果,被称之为“马氏方法”而被广泛引用。曾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淀佐

        1934年生,辽宁锦县人。1949-1950年就读于东北工学院。现任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选矿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创立的浮选化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浮选理论的基础,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未来浮选科技的发展方向。
        199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鸣高

        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我国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做了大量的开拓与奠基工作。提出的采场上覆岩层的彻体梁平衡假说,在国内外影响很大。1997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矿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宝琛

        1932-2017,辽宁开原人。1956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曾留学波兰,获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历任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岩石力学和采矿工程研究。创建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煤矿及其它矿山“三下”(建筑物下、河下及铁路下)开采地表保护工程,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冶金部科技大会奖等。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沧

        1932年生,山西浑源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现任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金川镍矿的设计中创造性地开发出高浓度胶结充填技术,开创了大面积机械化下向胶结充填法,解决了控制巷道坍塌等关键技术问题,扩大了矿山生产能力,提高了矿山经济效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川资源综合利用和采选冶联合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传尧

        1944年生,山东东平人。1968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矿物加工专业。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现任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兼职博士生导师,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原院长、研究员,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复杂多金属矿石、硅酸盐和氧化物的浮选理论和工艺研究,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1 年当选俄罗斯圣彼德堡工程科学院院士。

        刘炯天

        1963年生,河南南阳人。198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兼职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环境保护清洁煤炭与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微泡柱分选与洁净煤技术研究,开辟了我国的微细柱分选技术体系,在选矿理论、技术与装备领域取得杰出成就。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邵安林

        1963年生,黑龙江肇东人。2004年获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任鞍钢弓长岭矿业公司总工程师、鞍钢矿业公司经理、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现任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贫铁矿开发技术与工程管理,主持攻克贫铁矿开发关键技术瓶颈,建立较为完整的贫铁矿开发技术体系,创立了“五品联动”矿冶系统工程模式,开辟了一条贫铁矿规模绿色高效开发的系统创新之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及一等奖。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东晓

        1967年生,江西九江人。1984-198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历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俄克拉荷马大学石油和地质工程系米勒讲席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Marshall讲席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为地下水文学、非常规油气开采、二氧化碳地质埋藏方面国际著名学者,其专著《渗流随机理论》已成为领域内的经典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201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