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工程”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优化科技创新平台
( 1 )项目建设的意义
矿产资源的保障供给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国政府所高度重视,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 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源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形成了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和石油基地,并建成了一大批矿业城市。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矿种比较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铁、铜、铝等矿产资源具有贫、细、杂的特点,资源利用率低。大部分矿山开采已进入中晚期,深部探明的储量增长缓慢,矿体赋存地质条件复杂,储量和产量下降,后备资源不足;矿产品供给紧张,对外依赖程度加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安全高效地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拓展深部矿床,开发新类型资源,是解决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问题的必然选择。矿产资源开发是在自然条件差、危险因素复杂、安全隐患大的条件下进行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环境的破坏严重,对社会及生态系统影响巨大。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矿山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矿山重大事故安全理论与关键技术急待研发。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将资源、能源和劳动转化为产品和废料的代谢过程,这一过程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全国因采矿损毁土地累计达40多万公顷,每年因采空区或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塌陷、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现已积存固体废矿渣60-70亿吨,金属矿产资源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利用。矿业产生的污染物已成为矿区及其邻近区域的一大公害。矿山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优化”是体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两大战略主题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平台建设对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遏制生态恶化,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2 )项目建设基础
本项目建设以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为主,同时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有10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支撑。主体学科采矿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和矿产普查与勘探为省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领域是东北大“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期投资建设的重点。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包括:辽宁省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岩石破裂与失稳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滤料检测中心、教育部非金属矿物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中心、辽宁省环境工程技术中心、矿业信息与决策中心等。
项目建设学科领域有研究人员131人,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28人、副教授55人,留学归国博士15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获得者9人,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2人。近五年共招收278 名博士生、500余名硕士生。
( 3 )项目建设目标
紧密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战略和辽宁原材料基地建设的需要,通过凝炼学科方向、集成学科优势、整合和提升已有设施功能,形成项目建设领域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发与矿山环境优化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关键科技问题,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和供需形势,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着眼于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实施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有效利用相结合、技术与决策相结合、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研究开发策略,在建设中形成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矿业工程学科。
建成“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将矿业工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 二期建设的重点,是对已有的辽宁省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岩石破裂与失稳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滤料检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非金属矿物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中心、辽宁省环境工程技术中心、矿业信息与决策中心等资源,进行大规模整合与提高,形成具有持续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高水平、开放式科研基地。通过项目建设整合相关学科优势,凝聚科研队伍,提高整体科技创新与攻关能力。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大科技项目。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开发、孵化、推广一批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和软件系统。